1/28/2015

2014年度專輯銷售榜——最「大」的巨星Jolin為何銷售慘淡?




你上一次買實體專輯是什麼時候了呢?隨著iTunes、KKBOX、Spotify等數位平台的盛行,大家的選擇幾乎都是往串流音樂或數位購買靠攏,實際去唱片行購買實體唱片的人是越來越少了。但即便根本沒買過實體專輯,你大概也都稍微瞄過現今實體唱片的長相。

根據中時電子報的刊載,2014年度唱片銷售排行榜及銷售數字,前五名分別為:

1. 五月天《步步自選作品集》—— 10萬張 
2. 周杰倫《哎喲,不錯哦》—— 8萬張
3. 林俊傑《新地球》—— 4萬張
4. 蔡依林《呸Play》—— 3萬8000張
5. 孫燕姿《克卜勒》—— 3萬6000張

撇開筆者我是蔡依林的歌迷不說,今年度蔡依林的唱片銷售量實在非常非常不合常理。專輯籌備期長、專輯概念有趣明確、幕前幕後大腕雲集、行銷手法特別、宣傳期也特別的長、樂壇一致好評,更不用講〈呸Play〉是華語音樂點閱率竄升最快的音樂錄影帶,還有安室奈美惠的助陣。即使是任何一位歌手,有如此的準備和聲勢,都不應該只有如此的銷售量。看看Jolin上頭(五月天就甭談了,光精選就賣成這樣你看看...囧),再看看下頭的孫燕姿,聲勢也都沒這麼浩大,周杰倫更是晚了一個月多才正式發行,但數字比較起來居然如此讓人錯愕。


問題到底出在哪?

說實話,我第一個念頭就是「專輯的外型」。

現在的華語唱片,普遍是越做越大張了,再不然就是尺寸詭異,買了也不知道要如何收藏。對習慣買實體專輯的筆者來說,這實在是個頭痛我很久了的問題。以蔡依林的專輯為來舉例,他的專輯規格一直都是DVD的包裝規格,從SONY音樂時期到EMI皆然,樂壇其他歌手也都是以這包裝走向為主。走了一段時間,到《花蝴蝶》出世以後,專輯已經大到非常非常誇張了。至今依然。

蔡依林這張《呸》,你一走到唱片行,大概第一眼就會看見它——方方長長的黑色板子,又大又顯眼。但除非你是蔡依林的忠實粉絲,否則你大概不會特別想買它,甚至身為粉絲的我在買的時候也會有點尷尬。拿著這塊大板子去結帳,彷彿昭告天下我買了蔡依林的專輯。好了,假設我是歌迷(我是死忠歌迷,但這裡指沒那麼死忠的),我結完帳了,然後呢?要用手拿,還是要用袋子裝?用手拿感覺好招搖,用袋子裝......什麼尺寸的袋子適合它的形狀?店家也只能提供一般通俗尺寸的袋子,直放難提,橫放的形狀走在路上也難行動......。

好吧,不如先假設我已經到家好了。我拆完包裝,欣賞完那些精美的攝影、歌詞本和文宣,聽完專輯後.........我要放哪裡呢?跟其他專輯放在一起嗎?可是其他專輯都小小的,不佔空間,這張專輯麼大,我的小櫃子怎麼放?好吧,不如我們再假設先前蔡依林的專輯我都有買好了。那些專輯都滿大的,應該比較好想辦法吧?不過,遺憾的是,這些專輯有大有小,有長有方,你實在也很難找出一個方法好好收藏他們。


專輯是以歌曲為本,還是以附加價值為本?

現在的華語樂壇似乎都本末倒置,尤其越大牌的越容易如此。出張專輯,為了精美的攝影集、為了內附贈品的尺寸,為了其他零碎的附加物品而改變專輯外型。但身為一位歌手,或身為經營音樂產業的唱片公司,你們的音樂價值究竟是體現在歌曲上頭,還是其他的贈品上頭?當你真的為了一張專輯傾注全力,籌備多時,但你專輯的價值反而是在寫真冊、T恤、耳機上,那片應該是主角的CD情何以堪?

或許時代已變,數位時代來臨,歌手的收入可能多不在專輯銷售上,但實體唱片對於歌手和歌迷的價值並不該因此減少。有人願意購買數位歌曲,有人偏好收藏實體專輯。試想,在多年以後,你的歌曲或許已消失在茫茫一片數位歌海中,但對於你的歌迷——或是偶然買下那張專輯的人來說,他有樣專屬於他的回憶。他記得購買這張專輯時的踏實感,他記得專輯放進player從音響流瀉而出時帶來的感動和震撼,在他整理房間時也會在偶然下看見這張可以好好收藏的專輯,回味無窮。但他不該只覺得這張專輯很難收,放哪都不對,當初買完走在路上時很大張很招搖,真是不如不要買。

如果買你的專輯,給大家的印象是如此,那下次誰會買你的專輯呢?

當然,銷量不佳的因素十分多元。但一張好的專輯,真的應該讓歌迷能夠雋永收藏。


1 則留言:

  1. Jolin已經排名前五了,應該要感到高興才是。畢竟全球唱片市場景氣不如以往,能夠賣到這個數字已經很厲害咯!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