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金曲獎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金曲獎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8/19/2014

從金曲25認識Motion Graphics

金曲25主視覺 (by JL Design)

金曲獎應該是史上第一次被世人如此記得清楚,「第25屆」深深地嵌進了每個人的記憶中,身邊的朋友亦是讚不絕口。但大家其實對於自己口中讚好的東西,並沒有多深的認識。只知道典禮很大氣、設計很精緻、過場動畫很棒、得獎名單影片很有sense......但是對影片作品—— Motion Graphics 本身並沒有真正的認識。典禮結束已有兩個月,沈澱過後,來看看什麼是Motion Graphics(以下簡稱MG),並稍稍認識這次參與的團隊。

-

Motion Graphics,可簡稱為"Mograph"。字面上來看:

  • Motion = 動態
  • Graphic = 圖像
意義即是「動態的圖像」。
但事實上,MG至今還沒有一個真正適當又廣泛被接受的中文譯名。而嚴格來說,MG與一般動畫實有差異。若要解釋得更清楚一些,我認為應該將MG解釋為"Motion Graphics Design"(或簡稱Motion Design)。加上個"Design",比較能凸顯出它所具有的特性 ——「結合平面設計的動態影像」。

不過現今"Motion"的範圍十分的廣泛,影像特效、停格動畫,都算是廣義的MG。而且不僅僅是2D,3D的作品目前也引領著MG的潮流。現今電影、廣告、電視節目常見的片頭、過場,或是播出中穿插的廣告等等大多也都是以MG來呈現。現在MG的影片長度在目前的製作上大多都不長,而且因為MG具有的特性,能夠在瞬間抓住人的眼球,又能夠在短時間內傳遞完整資訊的能力,適合現今快速變動的社會特性,於是也有越來越多公司品牌使用MG製作廣告。(下面第二支BBC Knowledge即為一例)。


Mork (by Phil Borst)


BBC Knowledge (by iamradar)



MG是一個比較新興的行業,有人稱之為下一個世代的 Graphic Design(平面設計), 因為下一個世代的媒體可能很少不會動的。對我來說,MG就是動態的Graphic Design,每個畫面都要符合平面設計的基本設計元素,排版、字形、字距、顏色都要是對的。但更重要的加入了時間的概念,所以圖像停留的時間,動畫的原則也是我所關心的。它跟平面設計一樣是一種傳達訊息與人溝通的表現方式,只是,更強烈。
一般人可能只知道Animation(動畫),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,MG是利用影片素材、動畫科技創造動態的感受,或改變中的外表。MG通常也同時運用聲音合併在多媒體的案件中。MG常以電子媒體科技展現,但也可能是以手動的技術展現。(如快翻書、流轉盤、走馬燈等等)MG通常跟靜態的圖象設計的區別是在於:表現是否會隨時間改變,而非形式上的不同。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 (by 戴翊庭、Bito Studio)




這次金曲25是由陳鎮川為總監,並攜手JL Design創意總監羅申駿來擔任此次的視覺藝術指導與統籌。今年的典禮以「Graphic Beats - 跳動的符號」為主視覺設計概念,為視覺設計與動態影像的史上最大跨界合作。

入圍者影片設計邀請了十一名國內知名平面設計師:
蕭青陽、聶永真、王志弘、方序中、劉悅德、鄭司維、小子、顏伯駿、手指、戴翊庭、賴佳韋。

以及十三組國內外知名動態影像創作者與公司:
JL Design仙草影像Grass Jelly ,Bito StudioDosomething StudioMixcode Studio、賴志彥Yoshiki Lai、蔡卓翰、王谷神、潘心屏、 劉雯涵Cindy Liu、王民賢Ming-shian Wang、許涵怡、林殷正、劉大煒。

影像即是由平面設計師丟出Idea和設計,再交由動態設計師轉化為動態效果。

音樂設計則是邀請到MUSDM.com、徐文、余佳倫、Cheer共同打造。



以下是入圍者影片整理(from JL Design Viemo,建議可以使用Ctrl+F啟用搜尋比較方便尋找)。



第25屆金曲獎 - 年度最佳歌曲獎 (by 聶永真、仙草影像 Grass Jelly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 (by 鄭司維、JL Design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音樂錄影帶獎 (by 劉悅得、JL Design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國語專輯獎 (by 王志弘、Bito Studio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新人獎 (by 蕭青陽、許涵怡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演唱類最佳專輯製作人 (by 劉悅得、JL Design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單曲製作獎 (by 賴佳韋、JL Design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客語專輯 (by 顏伯駿、王民賢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客語歌手 (by 手指、MixCode Studio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客語專輯 (by 小子、Dosomething Studio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專輯包裝獎 (by 蕭青陽、王谷神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演唱組合獎 (by 究方社<方序中、吳建龍>、MixCode Studio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編曲人獎 (by 顏伯駿、劉雯涵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樂團獎 (by 小子、賴志彥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作詞人獎 (by 王志弘、JL Design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演奏類最佳專輯 (by 聶永真、JL Design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(by 鄭司維、蔡卓翰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最佳作曲人獎 (by 究方社<方序中、呂瑋嘉>、Dosomething Studio)


第25屆金曲獎 - 演奏類最佳作曲人獎 (by 手指、潘心屏)


希望在這次金曲熱潮之後,能夠喚起台灣人對於設計產業的重視,也能促進設計產業的快速發展。台灣長期缺乏對於設計的理解和風氣,但事實上我們的潛力永遠不僅止於此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,需要同時進步的還有人文思想和生活品質,希望設計師們可以用自己的專業改變這個社會、改變這個世界。


--

我的生活體驗,都同步分享在Facebook

8/18/2014

台灣,你什麼時候才會開始做夢?

第25屆金曲獎最佳專輯包裝獎 —— 李宗盛/山丘
Desinger/聶永真

每個人對舒適圈應該都很熟悉,一般人應該也會常常聽到「不要待在舒適圈裡」這類的話,平常做事也時常會拿這些話語來稍稍警惕一下自己。原以為我應該也差不多理解舒適圈的意義了,但一直到最近,才真正發現「舒適圈」是個力量多麼驚人的東西。

前些日子和父母親談了一下學業規劃的事情,因為想轉至視覺傳達相關科系就讀。父親是國內知名科技業(硬體部分)主管,事實上對其他領域一概不清楚,自己本身除了工作之餘也沒吸收新資訊的習慣,很多事情都是從自己周遭的生態來判斷。這情況其實很正常,畢竟眼見為憑,一般人的習性也大都是如此。

對其他領域不清楚不是什麼過錯,但問題嚴重的部分在於:對於其他專業的價值判斷過於武斷和傲慢。

第25屆金曲獎主視覺
by JL Design

父親對我說明他對設計相關產業其實不甚了解(其實不甚了解),但以他看來(以他看來),設計業的社會地位不高,收入也不高,這個社會對設計相關的人才不是看得很重。母親聽到平面設計,則是一口咬定我將來會轉去做室內設計或科技產品設計,畫結構圖等等。我盡力和他們說明,雖然台灣起步晚,但現今社會對於平面設計越來越重視,能涉及的範疇也很廣,活動主視覺、企業形象識別、書籍裝幀、唱片包裝,甚至Motion Graphic等等都是平面設計能涉及的部分,我還拿了這次金曲25作為例子。然而父母親仍然把持自己的觀點,雖然沒有反對,但父親依舊語重心長地說,這方面的社會地位不高、收入也不高、不受人重視,問我只甘願做「畫畫海報」的工作嗎?母親也是依舊堅持我以後一定會去做室內設計或科技產品設計。我也說了,若是我要做科技產品設計,我直接去讀工業設計就好了,兩個領域有差距。但結果仍舊相同。

這時又直接牽扯到了台灣科技業對工業設計專業的態度,也讓我很感慨。


父親說:
學工業設計的我們也不是很重視,因為他們總是天馬行空,在公司的地位也不高,每天被我們打槍,圖畫的漂亮沒有用,做不出來就是做不出來,雖然在公司裡一定有他們的位置,但每次案子到最後也是老闆直接下令用我們的意見,工業設計的永遠都不實際,所以我們都沒有很重視他們。
讓我感嘆的點不僅僅在他們對於工業設計的態度,還有驚訝他們是台灣的科技業龍頭之一,接過亞馬遜的Kindle,接過Apple的產品,骨子裡的觀念居然還是如此。我多想跟父親說,要是沒有工業設計師,就沒有現在的Apple,要是沒有工業設計師,就沒有現在的HTC。


Photo by GottaBeBobile

這個舒適圈實在是太舒適了啊,讓台灣科技業居然就如此甘於維持現狀。如今讓台灣在世界分工體系中,雖然資本建置龐大,但附加價值卻是最低的,一部數萬元的iPhone只能賺進760元。我想我終於知道,為什麼台灣的設計產業無法伸展了。別說平面設計、工業設計,連現在應該跟科技業最相關的UI設計、使用者經驗設計、網頁設計等等為何都無法全面的熱絡起來,如今都有頭緒了。


站在自己的圈子裡評論圈子外的事,十分正常。但能否去掉那麼那麼一點不可一世?每個專業都需要尊重,每個行業都有存在的意義,設計與現實本就是互相理解,互相補救,互相完善,才能呈現出最好的作品。若設計真是不切實際的,那可否把設計比喻為夢想?人也是有了夢想才有創造未來的動力,才會呈現出最好的自己。若是人沒有夢想,那人生也就沒開創可言了,一輩子安安穩穩的過,永遠也無法焠鍊出人生的真味。

要永遠都和現實妥協嗎?
台灣,你什麼時候才會開始做夢?


--

我的生活體驗,都同步分享在Facebook